## 一、数据策略与增强 (Data Strategy & Augmentation) > 目标: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,减少对大量真实数据的依赖。 - [x] 引入弹性变形 (Elastic Transformations) - ✔️ 价值:模拟芯片制造中可能出现的微小物理形变,使模型对非刚性变化更鲁棒。 - 🧭 关键原则(与当前数据管线一致): - 现有自监督训练数据集 `ICLayoutTrainingDataset` 会返回 (original, rotated, H);其中 H 是两张 patch 间的单应关系,用于 loss 监督。 - 非刚性弹性变形若只对其中一张或在生成 H 之后施加,会破坏几何约束,导致 H 失效。 - 因此,Elastic 需在“生成 homography 配对之前”对基础 patch 施加;随后对该已变形的 patch 再执行旋转/镜像与单应计算,这样 H 仍严格成立。 - 📝 执行计划: 1) 依赖核对 - `pyproject.toml` 已包含 `albumentations>=2.0.8`,无需新增依赖;确保环境安装齐全。 2) 集成位置与方式 - 在 `data/ic_dataset.py` 的 `ICLayoutTrainingDataset.__getitem__` 中,裁剪并缩放得到 `patch` 后,转换为 `np.ndarray`,对其调用 `albumentations` 管道(包含 `A.ElasticTransform`)。 - 将变形后的 `patch_np_uint8` 作为“基准图”,再按现有逻辑计算旋转/镜像与 `homography`,生成 `transformed_patch`,从而确保 H 有效。 3) 代码改动清单(建议) - `data/ic_dataset.py` - 顶部新增:`import albumentations as A` - `__init__` 新增可选参数:`use_albu: bool=False`、`albu_params: dict|None=None` - 在 `__init__` 构造 `self.albu = A.Compose([...])`(当 `use_albu` 为 True 时),包含: - `A.ElasticTransform(alpha=40, sigma=6, alpha_affine=6, p=0.3)` - (可选)`A.RandomBrightnessContrast(p=0.5)`、`A.GaussNoise(var_limit=(5.0, 20.0), p=0.3)` 以替代当前手写的亮度/对比度与噪声逻辑(减少重复)。 - 在 `__getitem__`:裁剪与缩放后,若启用 `self.albu`:`patch_np_uint8 = self.albu(image=patch_np_uint8)["image"]`,随后再计算旋转/镜像与 `homography`。 - 注意:保持输出张量与当前 `utils.data_utils.get_transform()` 兼容(单通道→三通道→Normalize)。 - `configs/base_config.yaml` - 新增配置段: - `augment.elastic.enabled: true|false` - `augment.elastic.alpha: 40` - `augment.elastic.sigma: 6` - `augment.elastic.alpha_affine: 6` - `augment.elastic.prob: 0.3` - (可选)`augment.photometric.*` 开关与参数 - `train.py` - 从配置读取上述参数,并将 `use_albu` 与 `albu_params` 通过 `ICLayoutTrainingDataset(...)` 传入(不影响现有 `get_transform()`)。 4) 参数与默认值建议 - 起始:`alpha=40, sigma=6, alpha_affine=6, p=0.3`;根据训练收敛与可视化效果微调。 - 若发现描述子对局部形变敏感,可逐步提高 `alpha` 或 `p`;若训练不稳定则降低。 5) 验证与可视化 - 在 `tests/benchmark_grid.py` 或新增简单可视化脚本中,采样 16 个 (original, rotated) 对,叠加可视化 H 变换后的网格,确认几何一致性未破坏。 - 训练前 1000 个 batch:记录 `loss_det/loss_desc` 曲线,确认未出现异常发散。 - [x] 创建合成版图数据生成器 - ✔️ 价值:解决真实版图数据获取难、数量少的问题,通过程序化生成大量多样化的训练样本。 - 📝 执行计划: 1) 新增脚本 `tools/generate_synthetic_layouts.py` - 目标:使用 `gdstk` 程序化生成包含不同尺寸、密度与单元类型的 GDSII 文件。 - 主要能力: - 随机生成“标准单元”模版(如若干矩形/多边形组合)、金属走线、过孔阵列; - 支持多层(layer/datatype)与规则化阵列(row/col pitch)、占空比(density)控制; - 形状参数与布局由随机种子控制,支持可重复性。 - CLI 设计(示例): - `--out-dir data/synthetic/gds`、`--num-samples 1000`、`--seed 42` - 版图规格:`--width 200um --height 200um --grid 0.1um` - 多样性开关:`--cell-types NAND,NOR,INV --metal-layers 3 --density 0.1-0.6` - 关键实现要点: - 使用 `gdstk.Library()` 与 `gdstk.Cell()` 组装基本单元; - 通过 `gdstk.Reference` 和阵列生成放置; - 生成完成后 `library.write_gds(path)` 落盘。 2) 批量转换 GDSII → PNG(训练用) - 现状核对:仓库中暂无 `tools/layout2png.py`;计划新增该脚本(与本项一并交付)。 - 推荐实现 A(首选):使用 `klayout` 的 Python API(`pya`)以无头模式加载 GDS,指定层映射与缩放,导出为高分辨率 PNG: - 脚本 `tools/layout2png.py` 提供 CLI:`--in data/synthetic/gds --out data/synthetic/png --dpi 600 --layers 1/0:gray,2/0:blue ...` - 支持目录批量与单文件转换;可配置画布背景、线宽、边距。 - 替代实现 B:导出 SVG 再用 `cairosvg` 转 PNG(依赖已在项目中),适合无 klayout 环境的场景。 - 输出命名规范:与 GDS 同名,如 `chip_000123.gds → chip_000123.png`。 3) 数据目录与元数据 - 目录结构建议: - `data/synthetic/gds/`、`data/synthetic/png/`、`data/synthetic/meta/` - 可选:为每个样本生成 `meta/*.json`,记录层数、单元类型分布、密度等,用于后续分析/分层采样。 4) 与训练集集成 - `configs/base_config.yaml` 新增: - `paths.synthetic_dir: data/synthetic/png` - `training.use_synthetic_ratio: 0.0~1.0`(混合采样比例;例如 0.3 表示 30% 合成样本) - 在 `train.py` 中: - 若 `use_synthetic_ratio>0`,构建一个 `ICLayoutTrainingDataset` 指向合成 PNG 目录; - 实现简单的比例采样器或 `ConcatDataset + WeightedRandomSampler` 以按比例混合真实与合成样本。 5) 质量与稳健性检查 - 可视化抽样:随机展示若干 PNG,检查层次颜色、对比度、线宽是否清晰; - 分布对齐:统计真实数据与合成数据的连线长度分布、拓扑度量(如节点度、环路数量),做基础分布对齐; - 训练烟雾测试:仅用 100~200 个合成样本跑 1~2 个 epoch,确认训练闭环无错误、loss 正常下降。 6) 基准验证与复盘 - 在 `tests/benchmark_grid.py` 与 `tests/benchmark_backbones.py` 增加一组“仅真实 / 真实+合成”的对照实验; - 记录 mAP/匹配召回/描述子一致性等指标,评估增益; - 产出 `docs/Performance_Benchmark.md` 的对比表格。 ### 验收标准 (Acceptance Criteria) - Elastic 变形: - [ ] 训练数据可视化(含 H 网格叠加)无几何错位; - [ ] 训练前若干 step loss 无异常尖峰,长期收敛不劣于 baseline; - [ ] 可通过配置无缝开/关与调参。 - 合成数据: - [ ] 能批量生成带多层元素的 GDS 文件并成功转为 PNG; - [ ] 训练脚本可按设定比例混合采样真实与合成样本; - [ ] 在小规模对照实验中,验证指标有稳定或可解释的变化(不劣化)。 ### 风险与规避 (Risks & Mitigations) - 非刚性变形破坏 H 的风险:仅在生成 homography 前对基准 patch 施加 Elastic,或在两图上施加相同变形但更新 H′=f∘H∘f⁻¹(当前计划采用前者,简单且稳定)。 - GDS → PNG 渲染差异:优先使用 `klayout`,保持工业级渲染一致性;无 `klayout` 时使用 SVG→PNG 备选路径。 - 合成分布与真实分布不匹配:通过密度与单元类型分布约束进行对齐,并在训练中控制混合比例渐进提升。 ### 里程碑与时间估算 (Milestones & ETA) ## 二、实现状态与使用说明(2025-10-20 更新) - Elastic 变形已按计划集成: - 开关与参数:见 `configs/base_config.yaml` 下的 `augment.elastic` 与 `augment.photometric`; - 数据集实现:`data/ic_dataset.py` 中 `ICLayoutTrainingDataset`; - 可视化验证:`tools/preview_dataset.py --dir --n 8 --elastic`。 - 合成数据生成与渲染: - 生成 GDS:`tools/generate_synthetic_layouts.py --out-dir data/synthetic/gds --num 100 --seed 42`; - 转换 PNG:`tools/layout2png.py --in data/synthetic/gds --out data/synthetic/png --dpi 600`; - 训练混采:在 `configs/base_config.yaml` 设置 `synthetic.enabled: true`、`synthetic.png_dir: data/synthetic/png`、`synthetic.ratio: 0.3`。 - 训练脚本: - `train.py` 已接入真实/合成混采(ConcatDataset + WeightedRandomSampler),验证集仅用真实数据; - TensorBoard 文本摘要记录数据构成(mix 开关、比例、样本量)。 注意:若未安装 KLayout,可自动回退 gdstk+SVG 路径;显示效果可能与 KLayout 存在差异。 - D1:Elastic 集成 + 可视化验证(代码改动与测试) - D2:合成生成器初版(GDS 生成 + PNG 渲染脚本) - D3:训练混合采样接入 + 小规模基准 - D4:参数扫与报告更新(Performance_Benchmark.md) ### 一键流水线(生成 → 渲染 → 预览 → 训练) 1) 生成 GDS(合成版图) ```bash uv run python tools/generate_synthetic_layouts.py --out_dir data/synthetic/gds --num 200 --seed 42 ``` 2) 渲染 PNG(KLayout 优先,自动回退 gdstk+SVG) ```bash uv run python tools/layout2png.py --in data/synthetic/gds --out data/synthetic/png --dpi 600 ``` 3) 预览训练对(核验增强/H 一致性) ```bash uv run python tools/preview_dataset.py --dir data/synthetic/png --out preview.png --n 8 --elastic ``` 4) 在 YAML 中开启混采与 Elastic(示例) ```yaml synthetic: enabled: true png_dir: data/synthetic/png ratio: 0.3 augment: elastic: enabled: true alpha: 40 sigma: 6 alpha_affine: 6 prob: 0.3 ``` 5) 开始训练 ```bash uv run python train.py --config configs/base_config.yaml ``` 可选:使用单脚本一键执行(含配置写回) ```bash uv run python tools/synth_pipeline.py --out_root data/synthetic --num 200 --dpi 600 \ --config configs/base_config.yaml --ratio 0.3 --enable_elastic ``` ### 参数建议与经验 - 渲染 DPI:600–900 通常足够,图形极细时可提高到 1200(注意磁盘与 IO)。 - 混采比例 synthetic.ratio: - 数据少(<500 张)可取 0.3–0.5; - 数据中等(500–2000 张)建议 0.2–0.3; - 数据多(>2000 张)建议 0.1–0.2 以免分布偏移。 - Elastic 强度:从 alpha=40, sigma=6 开始;若描述子对局部形变敏感,可小步上调 alpha 或 prob。 ### 质量检查清单(建议在首次跑通后执行) - 预览拼图无明显几何错位(orig/rot 对应边界对齐合理)。 - 训练日志包含混采信息(real/syn 样本量、ratio、启停状态)。 - 若开启 Elastic,训练初期 loss 无异常尖峰,长期收敛不劣于 baseline。 - 渲染 PNG 与 GDS 在关键层上形态一致(优先使用 KLayout)。 ### 常见问题与排查(FAQ) - klayout: command not found - 方案A:安装系统级 KLayout 并确保可执行文件在 PATH; - 方案B:暂用 gdstk+SVG 回退(外观可能略有差异)。 - cairosvg 报错或 SVG 不生成 - 升级 `cairosvg` 与 `gdstk`;确保磁盘有写入权限;检查 `.svg` 是否被安全软件拦截。 - gdstk 版本缺少 write_svg - 尝试升级 gdstk;脚本已做 library 与 cell 双路径兼容,仍失败则优先使用 KLayout。 - 训练集为空或样本过少 - 检查 `paths.layout_dir` 与 `synthetic.png_dir` 是否存在且包含 .png;ratio>0 但 syn 目录为空会自动回退仅真实数据。